台灣救世軍
  • 首頁
  • 近期消息
  • 信仰生活
    • 台北中央隊
    • 內湖隊
    • 台中隊
    • 台南隊
    • 埔里隊
    • 魚池分隊
    • 太平分隊
  • 服務事工
    •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
    • 兒童課後輔導
    • 內湖隊社區服務
    • 埔里社區關懷事工
    • 魚池服務中心
  • 愛心捐贈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我們的信仰
    • 我們的使命
    • 我們的標誌
    • 我們的架構
    • 我們的歷史 >
      • 救世軍歷史
      • 救世軍在今日的台灣
  • English Version

救世軍歷史

我們的歷史
救世軍始於1865年,當時倫敦衛理公會的牧師卜維廉(William Booth)放棄舒適的講台生活,決定將信息帶到街上,接觸貧窮、無家、飢餓、困乏的人群。
 
他起初的目標是將悔改者送到當時已建立的各教會,但他很快便發現,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,那些窮人坐在大部分教堂和禮拜堂的座位上都感到不自在,也不受歡迎。穩定上教會的人看到這些衣衫襤褸、渾身發臭的人來和他們一起敬拜,也感到驚愕不已。

卜維廉加入東倫敦基督教傳道部(East London Christian Mission),專門供應東倫敦區貧民窟群眾的需要。他們在帳篷、劇院、舞廳、戶外聚會,幫助被飢餓、無家、貧窮等問題纏身的人。1867年,卜維廉只有 10名全職同工,但到1874年便擴增至1千名志工及42名佈道家。卜維廉承擔軍隊總監之銜,追隨者也稱他為「大將」。悔改者遍布倫敦東部,並擴及鄰近地區,直到其他城市。
 
1878年5月,卜維廉吩咐其子卜邦偉(Bramwell)與好友雷敦喬(George Railton) 讀基督教傳道部的年度報告校稿。置頂的標題是:基督教傳道部是一批志願軍。
卜維廉強烈反對這個措辭。他不是志願工作者:他是迫切要做神的工作。因此,卜維廉在靈光乍現中,把「志願」刪掉,寫下「救世」。救世軍於焉誕生。之後便採用「救世軍」之名,這三個字也成為救世軍處事的基本根據。從此,悔改的信徒成為基督的軍兵,也稱之為救世軍人。這支「軍隊」 配有軍服、軍旗、銅管樂隊及軍樂。
 
卜維廉偕同妻子與其他救世軍軍官透過雙重方向,竭力擴張神的國度:一為福音事工,一為社會事工。至1900年代,救世軍已拓展至全世界。救世軍快速在36個國家(包括美國)都有軍官及軍兵,這個組織完善又饒富彈性的架構帶出許多需求量大的服務:婦女的社會工作、第一間糧食倉庫、第一間托兒所、第一間救世軍宣教醫院。二次大戰時,救世軍為三軍調遣了3千個服務單位,最後形成了「聯合服務組織」(United Service Organizations)。
 
今天,全球132個國家都看得到救世軍的身影,救世軍也持續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耕耘,憑著對神的信以及對人的愛,奉上帝的名在不分彼此的原則下滿足人類的需求。

​
救世軍台灣區總部

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273號2樓

​電話:(02)2738 1079
傳真:(02)2738 5422
救世軍時常探索新的相關提案來服務台灣人民,致力於滿足其身體、心靈、社會方面的需求。始終秉持著「心敬神,手侍人」的精神,救世軍隊盡心竭力在台灣展現基督徒的見證與服務使命。

聯繫我們

    Subscribe Today!

Submit

English version
  • 首頁
  • 近期消息
  • 信仰生活
    • 台北中央隊
    • 內湖隊
    • 台中隊
    • 台南隊
    • 埔里隊
    • 魚池分隊
    • 太平分隊
  • 服務事工
    •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
    • 兒童課後輔導
    • 內湖隊社區服務
    • 埔里社區關懷事工
    • 魚池服務中心
  • 愛心捐贈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我們的信仰
    • 我們的使命
    • 我們的標誌
    • 我們的架構
    • 我們的歷史 >
      • 救世軍歷史
      • 救世軍在今日的台灣
  • English Version